瑞华公馆介绍 关于我们首页〉> 瑞华公馆介绍

瑞华公馆: 百年文脉 一馆传承

历史上苏州河的功能几经演变,从早期
的灌溉到航运,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与变迁。
苏州河旁的老建筑因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被
称为上海的城市遗产,老洋楼瑞华公馆便是
其中的一栋。

追根溯源 前世今生
在农耕年代,吴淞江是太湖的泄洪道,太湖
流域的蓄水池,承担排洪和灌溉之重任。近代以
后,上海迅速崛起为大都市,成为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苏州河与江南水网相通,各地

出产的物资、出口商品通过苏州河运抵上海,上
海生产或经上海港进口的商品又经苏州河运往
各地,苏州河成为了重要而又繁忙的航道,在上
海城市近代化中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苏州河的东端紧挨外滩,是经济高度发展的



区域,而从西藏路桥至曹家渡的中段,“浜南”
是租界,“浜北”是华界,沿江多为码头、仓库,
工厂集中,而曹家渡以西的西段,由于偏离嚣闹
的市中心区,上海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圣约翰大学
和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就诞生在
这一段苏州河的两岸。在历史上,这里还有名门
望族兴建的九果园、小万柳堂等豪宅、别墅。
华府樟园小区开发初期,政府有关部门和社
会对原“浜北”“复兴村”内一栋破旧不堪且不
属于政府4 类保护建筑的老洋楼,提出了保留的
要求,开发商予以积极响应配合,旋由相关部门
进行论证和评估,确定该洋楼是清代上海巨商徐

氏之“水云乡”的主建筑,徐氏后人,著名昆曲
艺术家徐凌云在这里研究和传授昆曲表演艺术,
也是中国最早的昆曲传习所,建议列入保护。
考虑到该洋楼位于即将开工地块的中心,对
工程开工和建设带来不便,遂建议将老洋楼向东
南平移到近苏州河边,修缮后作为独立休闲的餐
饮商业使用。
保护老洋楼就是保护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
这一建议得到了各方的支持。这栋老洋楼就是现
在的瑞华公馆。
咫尺之距 乾坤挪移
2008 年7 月,老洋楼被成功进行“移位保护”。
为了确保老洋楼能“一举”成功,工程师们花了
数个月的时间进行建筑加固和工程资料收集等前
期准备。据介绍,在“顶升、平移、再顶升”的
工程三步曲中,最关键难度也最大的是平移前的
顶升。
由于老洋楼建造年代久远,混凝土强度较低,






大厅内部结构相对空旷,建筑整体刚度较差,在 老洋楼“顶升”的一瞬间,内部受力体系将出现 变化,在工程进行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对建筑结 构产生破坏。所以“顶升”成功就意味着平移工 程成功了一半。
在工程进行过程中,钢筋混凝土托盘每移动 一毫米,监测仪就会对建筑各部位的位移量和受 力情况进行检测,以保证移动的同步,托盘上升 后,工人们再把事先准备的标准化垫料填到下方。 现场施工的工程师将之比喻为“最为小心的捆绑 式打包”。
修旧如旧 神韵如故
长期以来的空置加上缺乏修缮,老洋楼内部 的木楼板、屋架、屋面大部分已损坏。由于老洋 楼的历史鲜为人知,也未被列入保护范围,因而 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尴尬境地。其实保护也是一种 发展,老洋楼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具有强烈的 时代特征,承载了苏州河的历史情感与记忆,是 苏州河区域极难得的历史遗迹。为了不让城市的 记忆出现缺失,房地产商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以 此更好地保留老洋楼所承载的历史地理信息,让 “中国第一家昆曲传习所”得以重现苏州河畔。
2009 年6 月,经历过平移的老洋楼紧邻苏

州河,屹立于小区内的一角。 老洋楼的一些构造已无据可考,往往需要技
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能触类旁通、 旁征博引、灵活行事,所以重修老洋楼的技师个 个都是修缮的老把式。为了原汁原味地再现老洋 楼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现场一砖一瓦的 选用都经过重重地筛选,一石一棱的雕刻全都细 细推敲。经过重新修葺:古朴典雅的中式格局与 华贵精致的西式立面结合的院落错落有致;西式 的清水外墙,以青砖为主,红砖袭饰;繁复精美 的巴洛克式装饰;券廊、券窗伴有西式三角山墙 花和中式观音兜山墙花。
中西合璧 海派精粹
2010 年8 月,为了再现老洋楼的晚清风韵, 在老洋楼整体的内部装修中摈弃繁琐,突出轻灵、 雅致的新古典中式设计概念,以严谨的结构、考 究的用料,简朴而对称的形式展现出恢弘高雅的 文化韵味。珍稀红木的屋顶包梁,雕刻不同花纹 的梁下棹木,造型优美的复古石材家具、雕饰精 细的铜质扶栏等细节,无不散发着优雅高贵的上 海滩老建筑韵味。站在老建筑二楼的露台上,苏 州河迤逦美景尽收眼底,而老洋楼再次成为苏州 河畔标志性景观。


百年老洋楼在建筑细部装饰上引入了 大量铜元素,高纯度的专用铜材料经专业 人员精心打磨处理,自然着色。鲜见定制 超厚度的铜栏杆、铜门,手工打磨纹饰华 丽的铜质雕花,呼应老洋楼的海派风格, 细节上的完美雕琢彰显历久弥新,令老洋 楼传承百年精粹。
在保护老洋楼格局的基础上修葺一新, 室内甄选大量珍稀木质原料,由几十个专 业工匠运用繁复细腻技艺,耗时一年多呈 现出构思巧妙的雕梁画栋、文脉意蕴的匾 额楹联、精致古雅的屏风隔断等。通过大叶、 小叶紫檀等多种名贵木材,将中国绘画的 意境和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老洋楼充 斥着古典中式大宅气韵。
2011 年8 月27 日,老洋楼以棋盘式的 布局展现非凡气度,石库门式的牌坊、形 态各异的太湖石让烟草大王的传奇府邸集 萃海派风情,正式对外惊艳亮相。从平移 到修葺、从翻新到装饰,最终汇聚成苏州 河的一道美丽风景线——瑞华公馆。楼内 方桌木凳、壶盏清洁、水沸茶舒、清香四溢, 展现出高贵的品位与儒雅的文化。




  老洋楼大事记
清朝末年 昆曲艺术家徐凌云开办“桃李园”
民国时期 老洋楼成为烟草大王陈楚湘的私宅
1943 年 旅法化学博士宋梧生创办“大中化工厂”
1963 年 老洋楼成为“南林师范学校”
1982 年 老洋楼转型幼师教育,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2008 年 老洋楼成功移位80 米,旋转35 度,顶
升2 米
2009 年 老洋楼进行外观修葺与内部装饰
2011 年11 月 老洋楼部分对外开放并冠名为“华府樟
园·66 号公馆”
2013 年12 月 “华府樟园·66 号公馆”竣工答谢会
2015 年1 月 室内精装修全面完成,更名为“瑞华公馆”
2015 年3 月 瑞华公馆捐赠给上海瑞华慈善基金会
2015 年8 月 瑞华公馆获批“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
建筑”

Copyright © 2015 上海瑞华慈善基金会
沪ICP备05063523号